狙击移动目标的核心在于预判弹道与提前量的精准计算。子弹飞行存在下坠和延迟,需根据目标距离调整瞄准点:100米内瞄准头部即可,200-300米需提前0.5-1个身位,400米以上需预留2-3个身位并抬高准星补偿下坠。不同倍镜的刻度线可作为参考基准,例如8倍镜需瞄准虚线末端,6倍镜需对准双虚线位置。移动靶射击需综合评估目标速度、角度及地形遮挡,优先选择直线奔跑或无掩体的目标。
稳定狙击的基础是控制呼吸节奏和姿势。开镜瞬间需屏息减少晃动,趴卧或蹲姿能显著降低后坐力。配件选择上,高倍镜与枪口补偿器是必备品,托腮板可提升开镜稳定性。射击后需立即缩回掩体换弹,避免暴露位置。对于连续移动目标,建议采用追踪射击技巧:保持准星与目标移动方向同步,在轨迹交叉点扣动扳机。栓狙与连狙的节奏差异需注意,栓狙每发间隔需重新预瞄,而连狙可通过快速修正弹道实现压制。
高处视野优势明显,但需注意自身轮廓暴露风险;低处射击需考虑仰角导致的弹道偏移。雨天或雾天能见度降低,可借助消音器隐藏枪口火焰。团队配合中,狙击手应占据侧翼或制高点,通过报点引导队友火力压制,迫使敌人进入预设弹道范围。若第一枪未命中,需根据弹着点快速修正,避免重复相同误差。
面对移动目标时需保持冷静,避免因急躁而盲目开枪。射击前需确认周围安全,防止第三方干扰。当目标采用Z字或S型走位时,可观察其移动规律后选择节奏空档射击。实战中不建议执着于爆头,身体命中两枪同样能淘汰敌人。持续通过训练场练习移动靶射击,逐步建立对不同枪械弹道的肌肉记忆,是提升稳定性的根本方法。
中远距离威慑优于强攻,暴露位置后应及时转移。非必要情况下避免与敌方狙击手对枪,优先处理无掩体的突击手。载具移动靶需更大提前量,瞄准引擎盖或挡风玻璃位置可提升命中率。记住狙击的本质是创造不对称优势,而非正面火力对抗。